自由、成功、忠心与内心的渴望

自由、成功、忠心与内心的渴望 江慕理 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提到成功与自由常常互不相容,而当我被迫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时,我几乎总是选择自由。因为这样的选择,让我能对得起自己的心,也对得起我的呼召。 不过,有位朋友看完后回应说,他其实觉得我是个很成功的牧者:我正在做神呼召我去做的事(传讲神的话语),而且做得很好。 问题是,我自己却不觉得成功。这让我意识到,我对“成功”的定义,其实还深受世界标准的影响。 因此,我必须重新思考: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?其实只要稍微查考一下圣经,答案就会浮现出来:成功就是“忠心”。 • 挪亚忠心地建造方舟,即使没有人相信他(创世记6:9)。 • 耶利米忠心地传讲神的话语,即使没有人想听(耶利米书1:7–8)。 • 保罗在生命的尾声,只简单地说:“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,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,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”(提摩太后书4:7)。 所以我们要问:“成功”是谁眼中的成功?用什么标准来衡量? 我小学时在台湾,是全校200公尺跑最快的人,当时我觉得自己是个体育方面的“成功者”。但当我到了英国,很快就发现自己只是中上而已。标准一变,我的身分认同也跟着变了——我不再是“成功者”,自然就成了“失败者”。 但事实是,今天的社会既不再由君王统治,也越来越不相信专家。这样的时代,成功的唯一标准往往变成了“数字”:谁赚得最多?谁的粉丝最多? 这种数字化的成功观也渗透进了教会,自1970年代的“教会增长运动”」以来尤为明显。为了追求这种“大教会”(例如两千人以上)的成功标准,很多事情都可以被拿来交换——包括教会传统、神学,甚至福音本身。 因此,许多牧者开始强调这一点:真正的成功不是人气,不是数字,不是教堂建筑,而是忠心。 但问题还没解决:忠心和自由是否不相容?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如此。因为“忠心”往往意味着违背自己的意愿去顺服神。 亚伯拉罕要献以撒(创世记 22章)时,并不是带着笑容上山的。约拿被差派到尼尼微,选择的是逃跑(约拿书 1章),因为他的愿望跟神的计画相冲突。甚至耶稣在客西马尼园,也曾祷告说:“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”(路加福音 22:42)。 那么当我们的意愿与神的旨意正面冲突时,自由到底在哪里? 若我们将自由定义为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”或“每一刻都照自己的心意行事”,那忠心的确是自由的对立面。但我相信,自由不只是这种零碎、短暂的选择权而已。自由,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与方向。 亚里斯多德认为,真正的自由是活出自己的“目的”(telos)。 树长大结果时是自由的,鸟在空中飞翔时是自由的,鱼在水中游动时是自由的。 但接着问题来了:我们的目的(telos)是什么?我们怎么知道?又是从哪里来的? 奥古斯丁的回答是:我们的目的不是自我设计出来的,而是从神来的。我们受造,是为了认识神、爱祂,并在生命中反映祂的荣耀。 当我忠于神的呼召,我不是在压抑自由,而是在进入真正的自由。因为那是我被造的样子。 这样一来,原本的矛盾就开始有了解答: 当成功被正确地理解为“忠心”,它就与自由不再冲突,反而是一体两面。 “成功”就是“忠心”,“忠心”就是活在与自己真实身分一致的自由里。 但即便逻辑说得通,我心里仍然不满足。为什么? 因为说实话,我不只是想要“忠心”。我也想“被看见为忠心”。我渴望被欣赏、被肯定、被尊重、被爱。 这不是软弱,而是人性。谁不希望自己被看重? 嘴巴上说不需要别人的认可,但若太久没有鼓励,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。 我们对“被看见”的渴望,可以让人去做很多事: • 发表自己都不相信的言论,只为了迎合群众。 • 疯狂工作,只为了赢得他人的尊敬。 • 放弃原则,只为了不被排挤。 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做?因为我们心里其实不只是想“成功”,我们是想要“被爱”。 这就是为什么,单单告诉我“顺服神的旨意就会找到自由和成功”,即使是对的,也不总是有说服力——因为太抽象,太理性,没能安抚内心那股挣扎。 这时候,我们需要的不是责任感,不是纪律,而是爱。 唯有爱,能让忠心变得美丽。 忠心的确会带来成功与自由——但只有在爱中,才是真实的。 因为当你爱一个人,就不需要逼自己忠心,忠心会变得自然。 看看人们在爱里愿意做的事: • 父母凌晨三点起床照顾哭闹的婴儿。 • 艺术家在默默无名中创作,只为内心的热情。 • … Read more …